馬慧娟:一位拇指作家的“出路”
2021-10-05 22:08 來源: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責編:張曉丹
- 摘要:
- 第一次見到馬慧娟,是在今年北京圖書訂貨會上。淡黃色襯衣、黑色長褲,頭戴淡藍色的帽子,顯示出她回族女作家的身份。
馬慧娟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,中國婦女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,第十二屆全國青聯委員。著有散文集《溪風絮語》《希望長在泥土里》《農閑筆記》,報告文學《鹽池故事》《走出黑眼灣》,小說《出路》等。
第一次見到馬慧娟,是在今年北京圖書訂貨會上。淡黃色襯衣、黑色長褲,頭戴淡藍色的帽子,顯示出她回族女作家的身份。從2010年開始在手機上寫作,讓馬慧娟有了“拇指作家”的稱號。11年過去了,從家鄉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黃土地到走上電視節目,再到走進人民大會堂,馬慧娟似乎詮釋了一個“傳奇”的故事,但她卻說,個人的成長經歷與國家命運相關聯,所謂傳奇,只是變了的環境給了自己一個實現夢想的出路。
在生活中尋找“出路”
“出路”正是馬慧娟新作的書名,這是一部以馬慧娟個人、家庭、村莊為背景,講述她在黨和政府移民搬遷和扶貧政策的扶持下,不屈奮斗、追逐夢想,逐漸實現人生價值的長篇原創自傳體小說。
談及《出路》的創作背景,馬慧娟說:“從1980年我出生起,父親就在他的生活中尋找出路。從上學起,我也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出路,初中畢業輟學,生生折斷了我的出路。當我以為要在大山里和母親一樣去過重復的、一成不變的生活時,移民搬遷開始了,這不僅是給鄉親們一條出路,也給我的家庭和我個人一條出路。”
大山里的生活貧瘠枯燥,遠方和未來似乎遙不可及,但在黨的領導下,寧夏各族人民接續奮斗,拔掉窮根奔小康,讓讀者在書中看到了西海固鄉親們對過上好日子的渴望與堅守,對獲得新生的喜悅,也讓《出路》不僅反映了一名西海固回族女性的奮斗史,更折射出整個國家的脫貧史。
過去,人們提起西海固,總會與艱苦相連。家庭的變故,也讓少年馬慧娟本就貧窮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。但在馬慧娟看來,非苦難不成長,非苦難無成就。作為一個書寫者,不應該刻意強調苦難,更多的是應該發現苦難中的希望和喜悅。
“在我生活的周圍,那些在土地上討生活的鄉親們,他們從來不怨天尤人,不心生抱怨,只要今年的莊稼收成好,牛羊多了三五只,家人平平安安就很知足。”馬慧娟說,正是這種滿足,給了自己直面與對抗苦難的力量,不屈奮斗,逐漸實現人生價值。
- 關于我們|聯系方式|誠聘英才|幫助中心|意見反饋|版權聲明|媒體秀|渠道代理
- 滬ICP備18018458號-3法律支持: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
- Copyright ©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:18816622098